國中時,那時我只是個準備聯考的學生,每天就是努力讀書,卻發現體重莫名其妙地下降,還常常口渴、頻尿。原以為是念書太累,但後來口渴的情況愈來愈嚴重,我實在受不了了,便去看醫生。醫生聽了我的敘述,馬上要我去驗尿,結果發現尿糖呈現陽性反應。進一步檢查後,血糖竟然高達250mg/dl a,醫生說我可能有糖尿病問題,得去大醫院檢查。
到了大醫院,醫師立刻要求我住院,每天不停地抽血,驗血糖和注射胰島素,我和家人才發現我的問題好像沒那麼簡單。一個星期過去,口渴的問題隨著血糖值下降,慢慢獲得改善。但醫生也宣布我是第1型糖尿病患者,因為身體無法產生胰島素,得從外注射胰島素,所以我得學習自己抽藥、注射,此外還要定時檢測血糖,隨時掌握血糖數值。
知道罹病的心情是很複雜的,尤其是我還得天天注射胰島素,總覺得自己好像得了什麼嚴重的絕症。爸媽一直想幫我找其他可以替代注射胰島素的治療方法,我自己則是不明白,這種病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在當時,一般人都沒有青少年或小孩也可能罹患糖尿病的觀念,身邊的人知道我生病後,都說我好可憐。這點讓我更無法接受,罹患糖尿病並不是我的錯,為什麼你們要這樣看我?
好不容易接受了自己生病的事實後,我開始和身體「討價還價」。我想著如果我真的有糖尿病,那可不可以想辦法不用注射胰島素?於是,從芭樂葉、生木瓜、各種奇怪的草藥湯我全試了。那陣子大概是剛好碰上第1型糖尿病的蜜月期,以為自己的狀況變好,可以完全不用注射胰島素。
誰知道,我的精神愈來愈差。記得當時是高一上學期末,我硬撐著身體,把學校的考試都考完,拖著疲累身軀走回家後,我竟然在恍惚間昏過去,家人急忙把我送去急診,才發現是糖尿病酮酸血症。醫師甚至發了病危通知書,要把我轉到加護病房。在救護車的偌大警笛聲中,我的意識非常模糊,身體完全不聽使喚,即使醫護人員幫我插了中心靜脈導管、導尿管,我完全沒有掙扎的力氣。等我清醒,手腳能自由動作時,人已經在加護病房了,感覺像是從鬼門關走了一遭回來。
第二次住院的經驗,感覺很不一樣,讓我暫時脫離高中的繁重課業,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課業以外的事情。我告訴自己,不該就這樣對命運屈服,躺在醫院裡不是在等死,我必須站起來!同學們也來探望我,給我許多鼓勵。而我也得到最重要的結論――就是我想要積極地度過未來的人生,我不要被糖尿病擊倒!即使需要注射胰島素,只要我能控制好它,依舊還是可以活出自己。
我試著將糖尿病融入生活中,把它當成人生的一部分,與它和平相處。經過這次的可怕經驗後,爸媽也不再相信各種偏方或是拉著我去做各種民間治療,而選擇回歸到正統醫療方式。當然,建立自信心也是一個關鍵,因為別人如何看你,就端看你怎麼看自己。
如果因為罹患糖尿病而覺得羞恥,想到注射胰島素和測血糖很丟臉,便會打從心裡認為別人是在鄙視你,但其實我認為注射胰島素、測血糖就和近視需要戴眼鏡般,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要害怕別人的眼光,才能活得有自信。
雖然「糖尿病」這個名字讓人十分有負擔,但我可以選擇面對疾病、主宰自己的人生;也可以不接受生病的事實、放任糖尿病的病情失控。
我決定選擇前者,把握自己的人生,絕不輸給糖尿病。
★血糖小常識:
1. 正常人空腹血糖應低於100mg/dl,任一時刻血糖正常不會超過200mg/dl。
2. 第1 型糖尿病過去稱為IDDM(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Mellitus),占台灣全部糖尿病的比例不到1%,因為自體免疫或其他不明原因導致體內的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只能自行注射胰島素,無法用吃藥方式取代。
3. 胰島素是種蛋白質結構,口服方式會在胃中被胃酸分解,所以目前還是依賴注射的方式給予。
4. 第1 型糖尿病蜜月期是指原本幾乎沒有分泌胰島素功能的胰臟,在發病早期回復一些,因此可以減少胰島素劑量,甚至完全不用注射。但一段時間過後,功能又會慢慢消失。
5. 酮酸血症是糖尿病的一種急性併發症,導因於未按醫囑注射足夠的胰島素,較常發生在第1 型糖尿病患者身上。
多數人一想到糖尿病,就覺得一定有很多限制、以後不能再吃好吃的了,從此無法再享受美食!但這絕對是對糖尿病和健康飲食一知半解的錯誤觀念。
★糖尿病飲食原則:
1. 不管有沒有血糖的問題,少油、少糖、少鹽、高纖、低膽固醇,以及定時定量、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少吃加工食品、多吃天然食物等,都是營養師最常給一般大眾的飲食建議。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不但能讓身體吸收優質養分、提供日常活動所需的能量,更可避免對各器官造成不必要的負擔,或吃進過多熱量。
2. 近來流行的生酮飲食或斷糖飲食,其實並不適合糖尿病患者實行,很容易引發酮酸血症的風險!建議採用低升糖指數(LGI,low glycemic index)飲食是較佳的飲食選擇。
只要能善用新鮮食材與烹調方式、學習掌握各類食物的理想攝取量,即使是病友也能享用美食、維持健康。只要飲食控制得宜,就能達成預防患病或改善病情的目標。
在古老的《黃帝內經》中有提到「數食甘美而肥胖,易患消渴」,這個消渴症指的就是糖尿病,幾千年前的古人已經觀察到第2型糖尿病的病因,可見這個疾病,並不是現代才有。但當時能夠「數食甘美而肥胖」的只限富貴人家,而如今幾乎一般人都吃得起美食、美食餐廳隨處可見,加上運動量不足的生活型態,糖尿病會成為世界流行的文明病之一,可說是必然的現象。
加上糖尿病初期只是血糖飆高,患者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臨床上甚至有些患者的空腹血糖已經破了200,還是無知無覺,直到出現併發症才發現自己不對勁。病識感不夠是很多人發病、病情無法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還是要提醒中高齡者與高危族群要保持警覺,定期檢查血糖以策安全。
1. 只要人瘦,就不會得糖尿病?
有些人看起來瘦瘦的,BMI可能正常甚至偏瘦,但也罹患糖尿病,原因有以下兩種:
◎內臟脂肪偏多
有些人是「瘦胖子」,雖然體重、BMI都在正常值以內,但其實內臟脂肪偏多。而內臟脂肪多代表胰島素抗性也高,容易得到糖尿病,這是一種遺傳而來的體質造成。內臟脂肪多寡可以腰圍來簡單判斷,男性不能超過90公分,女性不能超過80公分,所以「中廣身材」絕對是要注意的健康警訊。
◎亞洲人缺乏作用酶
台灣曾有過一份報告,發現亞洲人容易缺乏抑制發炎反應相關的「作用酶」,會使體內淋巴球發炎加劇,誘發第2型糖尿病,這也解釋了為何亞洲地區的糖尿病患者,其中的肥胖者僅占有二到三成,好些體重輕、腰圍未超標的瘦子竟也罹患糖尿病!不過,為什麼會缺乏作用酶的原因還有待深究,目前推測可能跟環境毒素、飲食習慣及荷爾蒙分泌有關。
2. 小心!脂肪肝和糖尿病也有關!
脂肪肝的病灶在肝臟,而糖尿病的病灶在胰臟的β細胞,一般人覺得這是兩種器官,因此不覺得兩者會有什麼關聯性。但其實脂肪肝跟糖尿病一樣,都屬代謝症候群。在台灣,有脂肪肝問題的上班族高達四成以上。
脂肪肝引發糖尿病的另一個機轉,是它會使肝功能產生異常,影響醣的代謝,無法變成肝醣儲存,血糖就會持續在高檔,這時身體需要分泌更多胰島素來降血糖,於是產生了胰島素抗性,這種因為肝臟不好導致糖尿病的患者又為「續發性糖尿病」,因此有脂肪肝的人也要注意飲食習慣、定期檢查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