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食醫行編輯部(林芳琦) 攝影/食醫行(王睿澤)
出來迎接我們的是邱家兄弟的哥哥邱經堯,他笑著說:「我們就是透過養魚、養草也養鳥來維持這裡的生態平衡,當然在這裡觀察鳥類隨時都可能會有新發現!」就在我們閒聊的同時,不遠處的一隻黑狗突然衝向前撲向一隻紅冠水雉,看來黑狗是獲得壓倒性的勝利了。
▲沒有打水的魚塭,表示正在「養水」。主圖則是正在曬池的魚塭中的土塊,土塊中的孔徑,證明過去有許多生物在這裡生活的痕跡。
「邱家兄弟無毒生態水產」的經營者哥哥邱經堯與弟弟邱健程兩人對於養殖漁業有著相同的理念,強調自家水產是「生態級」養殖,而什麼是生態級養殖呢?邱經堯是這樣解釋的:「養殖分成六種等級:一般、安全、無毒、環保、生態、野放,野放等級的養殖是不投放任何飼料,但這目前很難有成效;而生態級的養殖則是我們在池裡放養不同種類或習性不同的魚和白蝦,讓水池自然形成一個生態循環,有自己的食物鏈。」
也就是說,在「邱家兄弟」的養殖魚池裡有多種的浮游生物和藻類,養殖池裡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食物鏈,除了吃飼料外,池裡的虱目魚、白蝦、吳郭魚等還會吃掉池中的浮游生物和藻類,而虱目魚吃剩的飼料則歸白蝦和吳郭魚,另外還有大型魚種——龍膽石斑,龍膽石斑的食物來源是池內活動力差的魚和蝦。
「邱家兄弟」目前約有26公頃,共45池的魚塭,主要養殖虱目魚、白蝦、草魚、大頭鰱、吳郭魚等。
▲正在打水的魚塭表示池中有水產,是「養魚」。
由於這裡的整個環境生態都相當好,不僅引來許多鳥類,也為「邱家兄弟」帶來了「鳥養吳郭魚」。邱經堯特別提到「邱家兄弟」從未買過任何一條吳郭魚苗,但為何魚塭裡卻常常能見到吳郭魚呢?這是因為其中一隻鳥朋友好不容易在附近的魚塭裡抓到一條吳郭魚,銜在口中的魚卻在要飛回鳥巢的過程中,不小心從嘴裡掉下來,剛好掉到「邱家兄弟」的魚塭裡,而吳郭魚又有奇佳的生命力,所以,這「鳥養吳郭魚」就在「邱家兄弟」的魚塭裡活了下來,並且繁衍了一代又一代。
每池魚塭上、下午各需檢測一次魚池水中的酸鹼值,以確認水質狀況。邱經堯在帶領我們巡視魚塭時表示:「我們每天都要觀察魚相、鳥相、水相、藻相和土相,透過觀察這些魚、鳥、水、藻和土的互動和顏色,就能了解目前魚塭裡的水產生長情形。如果鳥類一直在魚塭邊不斷盤旋,就表示魚蝦很健康,因為牠們在水裡游得很快,不容易被捕食;相對地,如果很多的鳥同時在某一池捕魚吃,我們就會擔心這一池的水產是不是發生了什麼狀況。」
「邱家兄弟」的魚塭周邊還種了許多牧草,是故意要種給草魚吃的,因為草魚就是很愛吃草而得名,這種作法也是生態圈的概念。除了吃牧草,這裡的魚飼料主要以豆渣製成。」正在說著,邱經堯就順手從飼料桶中撈起一把吃了其中幾顆以確認魚飼料的品質。
走著走著,邱經堯指著其中一個乾涸、幾乎沒有水的魚塭說:「這就是『整地曬池』。因為養魚要先養水,養水要先養土。如果土裡有機質太多,會對生物產生殺傷力,所以要透過太陽的熱能來為土地產生養份。每年我們都要進行一次,每池輪流進行。」
走進正在曬池的魚塭裡,他隨意拾起兩個不同的土塊,一邊聞一邊指著其中一塊對我們說:「這就是土地的香氣,要曬到土地有香氣才可以啊!」在曬池後,魚塭會引進水,待藻類長出後,再引進魚種。於是,魚塭又開始一個新的循環,一個嶄新的生態圈。
▲檢測魚塭水的酸鹼值。
▲以自產的魚蝦發酵後做活菌,成為魚塭基礎生物的食物,以孕育魚塭的好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