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提供/食醫行營養師林亞貞 整理/食醫行編輯Joy
在一昧拒絕糖、醣食物時,建議你先思考底下幾個問題,肥胖是糖、醣造成的?還是攝取過多「精緻加工糖」造成的?那又是誰讓這些「糖」出問題呢?
首先你該了解,人體內是誰加速體脂肪合成呢?飲食中大部分的熱量來源是醣類:五穀根莖類、蔬果。餐食中若只單吃醣類,沒有其他脂肪或蛋白質食物,很容易造成餐後血糖上升,當血液中的糖份高時,就會刺激胰島素快速分泌降低血糖。若超過身體肝醣的儲存量,胰島素分泌就會將糖類轉化成脂肪囤積。胰島素除了降低血糖,還會促進脂肪的合成,所以吃高脂食物,同樣會生成脂肪、造成肥胖!
自然界醣類食物的營養,除了糖之外,還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等,別忽略了這些微量元素,它們也是幫助身體能量代謝的小助手。另外,醣類食物真的只與血糖、脂肪有關?食物中的營養絕對不是只有我們所認知到的三大營養素,東方養生中,提倡多吃甘味食物以助脾胃,經過消化吸收後轉化成水穀精微,隨著氣血轉化到全身組織器官,才能維持正常運作。看待食物、生理與健康之間,絕不能只有一面,需有整體觀才行。
很多人會說,醣類食物不要吃太多,因為體內的消化速度快,會讓餐後血糖增加。然而,食物好消化好吸收,才能讓營養素滋養、修復身體細胞組織、增加抵抗力。但為何說到醣類食物時,好消化好吸收,反而變成促使血糖增加的大缺點呢?
事實上葡萄糖可快速直接供給大腦使用,因此需要用腦思考、判斷或增強記憶力的人,反而需要補充醣類食物喔!
身體的腸胃系統,對脂肪、蛋白質高的食物消化較慢,的確讓人比較不容易餓、有飽足感,血糖也比較不容易被影響。但是腸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若是進行低糖、高脂飲食,往往會出現如:便祕、拉肚子、腹脹、胃酸分泌過多、打嗝等症狀,因此想執行低糖飲食的人,建議先評估一下自身腸胃的消化狀況。
其實若是想減少餐後血糖波動,建議讓每餐中的主食、豆魚肉類、蔬菜油脂食物適量分配,就可降低胰島素過度作用的問題。
執行「低糖飲食法」,你先想到的一定是不吃飯、澱粉食物吧?然而農糧署調查發現,國人的米食越吃越少,2016年的糧食供需年報,國人吃米量創下歷史新低!平均一天吃不到兩碗飯,每人稻米消費量下滑到44.5公斤,比前年驟降2.6%。國人的米食比30年前每人、每年吃近85公斤來的白米來看,幾乎少了一半!但你有沒有發現,雖然米越吃越少,但近幾十年肥胖的人、糖尿病人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米,是供我們一天中基礎的營養能量來源。俗語說「吃飽沒!吃飯皇帝大!」、「人是鐵,飯是剛!」這些問候話、諺語,都說明了米飯對我們生活扮演的重要性。土地裡生長的食物都富含豐富的澱粉:醣與糖,蘊含大地裡的養份,讓人有飽足感。
低糖飲食強調不吃飯,長期以蛋白質、脂肪作為能量來源,雖然可能讓身體症狀部分有改善,但內在的匱乏感、安全感,生存的力量與穩定力都會比較低落。有時吃多點,只要靠運動或下一餐減量即可,真的沒有必要完全拒絕它!
現今每個人都聞糖色變,糖、醣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呢?「精製食物」泛指:糕餅、麵包、點心、速食、冰淇淋、清涼性飲料等,也是大家認為可滿足口慾與心情的放鬆食物,這類高糖、高脂攝取過多的背後,的確是造成肥胖、血糖的最主要原因。
今日我們吃的糖會有問題,問題出自哪裡?有沒有想過出在源頭?甘蔗種植時土地裡農藥、肥料,再經過去蕪存菁的加工,層層處理精煉出來的蔗糖,它所剩無幾的營養與糖分子結構,是我們細胞需要的嗎?胰島素可以分辨哪個是葡萄糖?
商人使用玉米加工轉化成的果糖糖漿取代甜味,此果糖非來自天然食物,而是加工食品、飲料裡最常被用的糖類。身體長期吸收這些已經被扭轉結構的糖,怎麼不會有問題呢?
我們常常為了滿足自己的想要,卻沒有傾聽感受身體的需要,久而久之,一股不平衡的力量就會產生,疾病就是這樣來提醒著我們!你平時是否一瓶手搖杯解渴、精緻西點麵包餵飽一餐呢?好好想想,若想減重或為了健康,你應該選擇的是好糖,而不再只是撇開主食澱粉喔!